从许宅离开,已经是申时。夜色笼罩了整个楚州城,天上月明星稀,人间灯火葳蕤。今日中秋节,按制全城无宵禁,百姓可以通宵达旦地上街游玩庆祝。
姜见黎曾听江宁郡主许清如提及过,每逢中秋,楚州留都的紫金池便会对外开放。紫金池其实是一个天然的湖,大晋南渡的那须臾几十年,紫金池曾一度作为皇家园林,后来重器北归,政权迁回长安后,凤临帝觉得紫金池搁置着甚为可惜,于是下令每岁紫金池对外开放三日,一日为上元时,一日为端午时,一日便是中秋节。在这三日里,百姓可以自由出入紫金池,环湖四周的亭台楼阁在这几日里可任由租赁,用以宴乐游乐。
刚开放那几年,百姓们因为好奇,一到开放之时便涌向紫金池,久而久之,紫金池边就形成了定时的集市,集市从当日子时一直持续到次日子时,每逢那时,游玩的百姓成群结队围聚在紫金池边,好不热闹。
姜见黎还没去过紫金池,从许宅所在的巷子里走出来时,瞧见了不远处留宫的飞檐斗拱,忽然就想起来这回事,心中好奇,眼下又无事,便打算去瞧瞧。
楚州刚经历了大灾,但是今日佳节,前几日城中那股沉重的压抑之感似乎随着华灯初上而消减了些。
紫金池在留宫的东北,姜见黎走出小巷上了御街,沿着御街一直向北走,一路上遇到不少携家带口同她一样赶路的人。逝者已逝,活着的人还是得继续活着,继续活着,就得有个盼头,灾后的第一个节,总归能让百姓有些盼头。
虽是对百姓开放,但是入园前,需得给守园的监门卫出示照身帖,待检查后方可进入紫金池,姜见黎没带照身帖,因而被监门卫拦了下来。
“这位娘子,请出示照身帖。”监门卫刚正不阿,无论姜见黎怎么解释,都坚决不让她入内。
“真的不能打个商量?”
监门卫怒目而视,“这位娘子,我们也是按制行事,请您莫要扰乱纲纪!”
语气严厉,但并未将姜见黎吓到,监门卫执法严明,她倒是有些欣慰。据闻从前紫金池在中秋节出过事儿,后来才有了入园需验照身帖的规定。
“没带照身帖,不知旁的能够证明身份的物件行不行?”姜见黎从腰间摸出一物,用手挡着展示给监门卫瞧。
监门卫低头看了看,顿时大惊失色,“殿……”
“嘘!”姜见黎用食指抵住唇,“切莫声张。”
监门卫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,“是,末将明白。”
从正门进去,沿着湖边左右两边都有集市,大部分百姓都从东边逛起,姜见黎衡量了一番,决定捡人少的那头走。
集市上卖什么的都有,大部分都是些吃食。姜见黎吃不下,却还是饶有兴致地一个摊一个摊地逛过去。
她在长安时很少逛集市,倒是从前随萧九瑜在外游历时,逛了不少乡间野集,野集上多是卖些家用之物,吃食很少,多是出售些鸡蛋鸭蛋,果蔬粮食,哪里像紫金池边的集市,卖的都是些现成的小吃。其中有一个卖糖画的小摊,摊前围着站了不少牵着孩子的夫妇,其间时不时发出孩童的惊呼。
她走过去站在人群外,垫着脚伸长了脖子往里头瞧。摊主是个年轻的妇人,浇得一手好糖画,她以长勺为笔,以糖浆为墨,绘出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,飞禽走兽,不说栩栩如生,但都是一笔画就,一气呵成。
姜见黎在这时间长了十九年,只吃过两回糖画。
一次在儿时,海边港口每日往来船只甚多,渐渐也形成了集市,集市上就有卖糖画的。那时她从家中逃出来,发誓便是死在外头也绝不会再回到村中,真逃出来了,却不晓得该去何处。也不是未曾想过趁着人来人往无人注意到时,寻个船只躲上去听天由命,船在哪里靠近,她便在何处下船,继续好死不如赖活着,可是在逃出来前,她已经三日不曾吃过一顿饭,仅凭一口气支撑到港口,在人流如潮的集市上饿得眼冒金星,这时,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孩童路过,孩童的左右两只手中都握着一支糖画,当然,那时她还不知道这种东西叫做糖画,只是那股甜滋滋的气味飘入了她的口鼻,在她反应过来前,手已经伸了出去。她抢夺了那个孩子的糖画,看也不看就往口中塞,耳边传来孩童怔愣之后的嚎啕大哭以及妇人的谩骂声,可她什么都不在意,从未尝过的甜溢满她的口中,原来这东西这么好吃。
可是她尚未来得及咽下去咬第二口,手中的糖画就被孩童夺了回去,她抿着唇,不再去抢,而下一刻,孩童嫌弃地将她咬过的糖画丢落在地,狠狠地用脚踩了踩。晶莹剔透的糖一落地就沾了灰,妇人和孩子愤怒地盯了她一会儿就转身离去,也并未为难她,只是离去时的目光像是瞧着糖画上沾染的灰尘。
她太微不足道,贱如尘埃。
俯下身将沾了灰尘的糖画捡起,对着日光仔仔细细瞧,被她咬了一口的糖画依稀能看出是只振翅欲飞的蝶。她好想成为一只蝶,飞过汪洋碧波,飞到海的那头,飞离这里的一切,那时她还不知道,蝴蝶的寿命太过短暂,根本飞不过沧海。
糖画再次入口,嘴里沾得都是沙子,她将糖画连同沙子一道吞了下去,踏上了回村的路。她不想死,她仍想活着,可她还太小,不回去的话,或许都见不到明日的太阳,再忍一忍,等过几年,再长大些,就好了。
第二次吃糖画,是在刚到长安的时候,萧九瑜带她逛东市,她才发现,长安的集市远比海边港口的集市要大得多,集市上的货品琳琅满目,一眼望去她什么都没见过,所以当萧九瑜问她有没有想吃的之时,她指了指不远处的糖画。整个集市上,她只见过那个。
“想吃这个?到底还是个小孩子,”萧九瑜牵着她走到卖糖画的小摊前,指着木板上形形色色的图案问,“想要哪一种?”
她又看到了一只振翅欲飞的蝶。
“来一只蝶。”萧九瑜付了钱,牵着她在一旁静静等候,“糖画刚做出来很烫,拿着晾一会儿再吃。”
原来这种甜丝丝的东西,叫做糖画。用糖做的,怪不得很甜。她想到。
糖画到了手中,她将它举起对准了日光,手中的这一支比从前的那一支还要清透,闻着虽都是甜的,但却又不大一样。
这便是长安,连用来制糖画的糖浆,都比别处的纯。
这支糖画只被她舔了一口,直到全部融化,她都舍不得吃。
此后她再也没有吃过糖画,那金灿灿的图案总能让她想起港口的那个下午,以及带着砂砾的甜。她的过往就像砂砾,谁会时不时去回忆砂砾的一生。
反正她是不愿的。
“娘子,买一盏灯吗?”
陌生的声音将姜见黎从回忆带回现实,她闻声看去,唤住她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。少年挎着一只竹篮,竹篮整整齐齐地码着花灯,清一色的白。
“娘子,买一盏灯吗?很便宜的,不要蜡烛的话只要三文钱。”少年劝说道。
“怎么都是白的?”
在姜见黎的记忆里,花灯应当是彩色的。
少年抓了抓头,解释道,“这是用来给亡人祈福的。”
姜见黎明白了,掏出三文钱递给少年,“来一盏吧。”
少年欣喜地挑了一只给她,正欲转身寻找下一个客人,被姜见黎叫住,“蜡烛几文?”
“八,八文。”少年大约没有料到她会买蜡烛,毕竟对寻常百姓而言,蜡烛还算个奢侈物,大部分人家晚上点灯用的都是浸了灯芯草的灯油。
姜见黎又给了少年八文钱,换来比指甲盖略长一些的小截蜡烛。
“娘子,在紫金池中放灯,得去金缕园那一片湖。”少年离开前提醒道。
“多谢。”姜见黎提着灯环顾四周,不远处的湖面上飘着十余盏灯,她想,那里就是金缕园了吧。
走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就到了金缕园,园中放灯的人不多,人人脸上神色哀痛,应是祭奠在灾中死去的亲眷。
姜见黎借来打火石点燃了一小节蜡烛,先将花灯入水,而后才稳稳当当地将蜡烛放上去。收回手后,她就一直盯着灯看。
斜里窜出一个小孩,咬着手指好奇地问,“阿姐,你也在祭家里人吗?”
姜见黎并不回答,反问道,“你又是在祭谁?”
“阿爷,阿兄,还有阿妹,”孩童掰着指头数道,“你呢?”
面对孩童的追问,姜见黎之含糊了一句,“不是亲眷,是,”她犹豫了半晌才找到一个尚算合适的称谓,“是故人。”
“故人?”小孩苦思片刻摇了摇头,“不懂。”
孩童尚不知故人为何,大抵也只有她自己知晓,所谓故人,是那个不断死去又不断重生的自己。
海水中的自己,江水中的自己。
她祭的不是别人,而是她自己。
长江的暗潮又急又猛,她为萧贞观肃清江潮,岂能因一道诏令就心甘情愿将属于自己的拱手相让。
她要的不多,可萧贞观过河拆桥不愿给,那么她只能连本带利地,向她讨得更多。
翊王的爵位又算得了什么。